近日,第二屆全國智能植物工廠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順利召開。作為我國智能植物工廠領域的高規格學術盛會,本次會議由中國植物學會智能植物工廠分會主辦,湘湖實驗室、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承辦,浙江托普云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托普云農”)、浙江光合智界科技有限公司協辦。

首圖一_副本.jpg


會議匯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云、趙春江等行業權威專家,以及全國科研院所、高校、農業科技企業的數百位學者與技術骨干,以“智能植物工廠前沿技術突破、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及創新發展路徑”為核心議題,圍繞環境調控、場景應用、光配方優化、數智裝備研發等方向展開專題研討,旨在搭建“學術研究-技術轉化-產業應用”的協同橋梁,助力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戰略。


在大會學術報告環節,托普云農智慧農業研究院院長朱旭華聚焦“智能技術在農業科研中的應用與實踐”,從數智技術溯源到賦能農業科研,他從企業視角出發,闡述托普云農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技術研發邏輯與產業服務思路,重點解決“種植業領域發展需求”與“數智化賦能提質增效”雙重命題,以“鏈主企業+”為路徑,為產業鏈上中下企業發展賦能。

圖二_副本.jpg


智能植物工廠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,在突破土地資源約束、實現高效節水節肥,助力農業現代化轉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。當前我國智能植物工廠正處于 “技術突破向規模化轉型” 的關鍵階段,已形成 “基礎研究 -裝備研發-場景應用” 完整技術鏈條,在環境精準調控、AI 智能化管理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,但仍面臨成本控制、作物適配性不足及產學研協同深度不夠等挑戰。

圖三_副本.jpg


作為農業科技企業,托普云農始終秉持“科技賦能農業發展”的理念,基于對植物工廠底層邏輯的深刻理解,深度集成智能環境控制、LED人工光配方、水肥一體化閉環系統及物聯網監測等技術,實現對溫、光、水、氣、肥等生長要素的精準動態調控,構建起覆蓋植物工廠全流程的科研級技術服務體系,推動農業科研和農業生產向周年化、精細化、無人化方向發展。

圖四_副本.jpg


從作物生長環境的多維度感知與動態調控,到作物生育期的科學化監測與數據溯源,再到試驗過程的數字化管理與結果分析。托普云農通過部署生長模型AI決策系統,系統可依據作物類型與生長階段自動調節環境參數與營養供給,大幅提升產量與品質的一致性,減少人工依賴,降低能耗與資源浪費;同時滿足了科研團隊多變量控制、數據實時采集與回溯分析等試驗需求,為農業科研的逐步驗證與轉化提供了技術支撐。

圖五_副本.jpg


在實際的落地案例中,托普云農與湘湖實驗室的合作正是圍繞“學術研究-技術轉化-產業應用”體系展開,依托湘湖實驗室科研成果以及托普云農的技術研發與產業落地優勢,雙方在植物工廠專用新品種選育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。

除技術攻關外,在湘湖實驗室科研智能溫室的建設過程中,托普云農深度融合物聯網、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,集成部署了環境智能調控系統、數字監測系統、智能灌溉系統等先進設施系統,為其量身打造了具備高度可控性與模塊化擴展能力的科研智能溫室,以數字技術夯實農業科研的創新基礎。

圖六_副本.png


第二屆全國智能植物工廠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辦,是托普云農深度參與行業學術交流、展現植物工廠科研技術服務能力的重要契機,也是“植物工廠”服務全鏈的生動展示。未來,托普云農將以學術研究為技術創新源頭,以科研需求為服務導向,聚焦智能植物工廠學術前沿與核心挑戰,深化與科研院所、高校的合作,推動更多學術成果轉化為服務農業現代化的力量,為行業學術進步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。